马铃薯淀粉产业陷入“劣币驱除良币”困局
亟待严查违规小企业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我国的马铃薯淀粉现代化加工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占世界第一位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优势,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特别是对欧盟“双反”成功后,拥有马铃薯种植资源的省份,纷纷掀起建厂热潮,形成相当好的产业规模。
据记者从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委会了解到,从起步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已有全国马铃薯淀粉大中型加工企业100多家,小型企业几百家,总体生产能力已达200多万吨,追平了欧盟马铃薯淀粉产业积累了近百年的产能总量。
但在马铃薯淀粉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规范,没有准入门坎,不同工艺设施遍地开花,鱼龙混杂,各产区出现大量“小、散、乱、污”型企业、作坊无序发展的严重问题。这类企业往往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出成率低、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掺杂使假严重、资源浪费严重;并且不缴纳税费,扰乱市场秩序,已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近日,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委会接到20多家骨干企业的联合举报,据此发出“产业预警报告”向记者投诉,内蒙古、河北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近两年,少数“小散乱污”淀粉企业存在肆意排污现象,其中部分企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为此,连日来,记者分头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和赤峰市喀喇沁旗,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小厂镇,对几家马铃薯淀粉企业存在的违规排污、污染自然环境的问题,做了实地深入调查,揭开了少数“小散乱污”淀粉企业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现状。
“小散污”淀粉加工厂设在偏远农村地区
每天近千吨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农田草场
7月13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附近的一家名为内蒙古民大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淀粉加工企业,只见院内空地上堆积着大量马铃薯,机组发出嗡嗡的声响,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而院内的一条排废水管道从厂区东南角伸出来,越过工厂大门前的公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过去。

记者沿着这条排污管道的方向行走了约1.5公里,一路上发现,农田和草地上遗留下废水外泄的痕迹,还不时出现淀粉残渣,因为太阳的照晒,呈现鱼鳞状,沿途能闻到刺鼻的恶臭味道。继续沿着管道向农田深处找寻,发现管道中的废水排入了空地上建起的一个池子中,一条管道从池子里伸出,将沉淀后的废水排向了另一个小池子,而小池子已装不下,溢出的污水直接排向了附近农田,形成了大面积的污水坑。记者近前发现,距离废水坑较近的向日葵因污水的浸泡,已经出现枯萎、坏死的现象。
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台子乡新地村紧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该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赤峰市诚信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设在该村。7月17日下午,记者赶到该公司附近,发现该公司厂区内停放着运送马铃薯车辆,机组发出声响,工人在厂区内忙碌着。在厂区西侧,发现一个废水池,池内废水上有一层残渣。一条管道从池中伸出,废水排向另一个小池,废水从小池中溢出,直接排到了附近的河道。在距离厂区不远处,还有一处深水坑,坑内存放着废水。在与新地村只有一路之隔的一处空地上,堆放着数堆废渣。整个厂区和村子周围,都散发着馊臭的味道。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厂子存在多年了,排废水的河道通向了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之后又折回赤峰市境内。按照马铃薯生产的周期性,当下不该是马铃薯企业生产的季节。业内人士介绍,当地的马铃薯还未收获,这些淀粉原料来自河南和辽宁等地,生产的商人并非企业主,而是一些商人租用厂区,反季节生产,生产一段时间后,离开当地,排废水产生的污染也就抛给了当地。
记者于7月17日,还来到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小厂镇的沽源县邦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厂区外,发现这家企业正在开工加紧生产,白天生产后所产生的大量废水被临时存放在污水车内,然后利用晚上时间拉走倒掉。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厂有4台污水车,装满污水后,另由两台小车带路,一路将污水拉至内蒙古自治区宝昌县境内的旧营盘村附近,4台污水车将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就直接排放到路边的草场和树丛中,污水散发出来的阵阵恶臭,令记者窒息。
以上还只是记者抽查的几家在加工淡季还在生产、排污较严重的淀粉企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委会会长周庆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来,内蒙古、河北等地的一些“无环保设施、无食品安全认证、无交税缴费”的“三无”小型企业利用偏僻地区的监管漏洞大量违规生产,非法销售,扰乱市场。
据马铃薯淀粉专委会专家分析,正常的加工薯价格在600-700元/吨,但这些小厂压低薯农的价格,仅以每吨360-400元的价格收购,小厂工艺设备简陋,并且偷逃税费,生产吨成本仅4500元左右,但正规厂家的生产成本每吨都在6500元以上,一些工艺先进、环保设施完备的企业生产成本还要更高。这些违规生产的小散乱淀粉企业严重冲击和搞乱了正规的淀粉市场,不仅如此,这些小企业一般每家每天均要排放近千吨的废水、废渣,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